你还能立刻说出一部近五年的台湾电影吗?如果答案是“想不起来”山西配资公司,那你不是一个人。
在福建平潭举办的IM两岸青年电影展上,三位90后台湾青年导演用自己的短片和视角,回应了这种逐渐变远的文化距离。如今的台湾电影,在大陆的曝光率极低——2024年大陆上映的497部新片中,台湾电影只占了8部。而在台湾,每年也仅有10部大陆电影能通过抽签与审查机制进入院线。
这种“互看”的阻碍,不只是政策层面的,也体现在信息流通和文化理解的断层上。就像27岁的林欣妮导演,在大陆拍片的大导演娄烨、耿军对她来说并不陌生,但她却从未听过《爱情神话》导演邵艺辉的名字。而她最感兴趣的大陆事物,竟是“霸王茶姬”这款奶茶。
看似轻巧的答案,却透露出海峡两岸青年在文化交流上的尴尬处境:我们彼此好奇,却总隔着一层雾。
三种路径,三种坚持:台湾青年导演的影像选择题
展开剩余70%林欣妮第一次来大陆,她的短片《清晨的红色》灵感来自夜晚宵夜时看到消防车呼啸而过的红光。她把那种危险又好奇的情绪,转化成一部关于女性情欲和心理困境的作品:女主角试图靠近火场、靠近情欲,却又在挣扎中退缩。片尾的一个微笑镜头,是她对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。
相比之下,蔡雅馨的作品《极窒演出》则走的是高度类型化的惊悚路线。她不仅是台湾艺术大学的电影研究生,还曾参与过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的综艺拍摄。
她对大陆市场也很了解,能谈论贾玲《热辣滚烫》的观众反应,也关心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社会解读。她的短片以“戏中戏”结构切入,讲述家庭暴力和心理创伤,用类型片语言探讨现实议题,是“惊悚+社会洞察”的代表。
而颜皓轩则更像一位理想主义者。他拍的《囚犬》讲述两位学生因照顾流浪犬而产生冲突和选择,背后却映射着阶级差异、教育体制与边缘命运。他既不想拍“议题电影”,也不想流于形式,更关注剧本结构和故事可读性。他喜欢李沧东、达内兄弟那样,把社会思考融进影像本体的导演。
这三位导演的路径各不相同——林欣妮更偏向女性视角与情感表达,蔡雅馨代表类型片与工业化叙事,颜皓轩则在作者性与观众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。他们共同的特点是:都还年轻,都在探索,也都不愿被标签束缚。
电影不是标签,是表达与挣扎的过程
在今年IM影展上,颜皓轩凭《囚犬》拿下最高奖项“麒麟最佳影片”,并获得30万元奖金。他在领奖时说,这部片几乎是靠朋友义务帮忙完成的。拍电影,对大部分台湾年轻人来说,并不是“有多大意义”,而是“我只能做这个”。
台湾的创作环境虽然有较完备的补助机制,但资源仍然有限。像颜皓轩这样靠短片获奖、回台后兼任世新大学老师,以支持未来长片创作的路径,是很多台湾年轻导演的现实缩影。
他说,自己并不打算“入主流”,也不想为迎合市场而放弃表达。他更在意影像本身的力量:“我要成为像李沧东那样的导演。”
这份纯粹,或许正是今天最稀缺的品质。
发布于:甘肃省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